首页 arrow 特色栏目 arrow 主题旅游 arrow 一般性旅游 arrow 温尼伯,马尼托巴(Winnipeg, MB)   加西网: westca.com | 网站大陆访问入口: 88tours.com

温尼伯,马尼托巴(Winnipeg, MB) 打印

 加拿大联邦共辖十个省,除了处于东南海洋地区一角的海洋三省外,从东面的大西洋,到西面的太平洋,挨个数过去,是七个省,而马尼托巴省(Manitoba)不管从哪边数,都是正中的一个省,是不折不扣的中部地区。这里也是北冰洋水系的汇集之地,从西面洛基山区流过来的大河,都在这里汇入哈得逊海湾,最终进入北冰洋。这里还是全世界北极熊之都,位于海湾之口的丘吉尔港,每年一到十月底,就会聚集大量繁殖的北极熊,吸引众多游客趋之若骛,一睹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的风采。

我这个周末的达科他之旅,就从距美加边境约100公里的马尼托巴省会温尼伯(Winnipeg)开始。

说到温尼伯,多少得提一下由这座城市的名字而命名的小熊温尼(Winnie the Pooh)。这头有名的小熊最初出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A.A.Milne创作的漫画故事。Milne以他的儿子Christopher及其众多玩具创作了许多漫画故事,而小熊温尼是其中的主角,它的名字取自当时伦敦动物园展出的一头黑熊的名字Winnie。这头可爱的黑熊的故乡便是遥远的温尼伯,人们用他故乡的简称来称呼它。后来这一形象又被迪斯尼发扬光大,变成了一只穿红衫的黄色小熊,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迪斯尼明星。据说温尼伯应该有很多熊的雕像的,可惜我在城区没有看到,只知道小熊温尼的原装像如今在温尼伯的动物园里。

温尼伯给我留下的第一也是最深的印象,是这里的绿树成荫。飞机飞临城市上空便是这种感觉,走在城市的街道中,也是一直看到一片片树荫绿地。马尼托巴的省徽以绿色为底,确是有事实根据的。不过,温尼伯城市虽然号称60万人口,整个城市并没有多少象征城市的建筑,高楼大厦屈指可数,即便离市中心几街之隔的马路上,也多半是低矮的平房,而且很多街区显得破败,看得出这个农业省份并不是十分富裕(人均GDP还不到阿尔伯塔省的一半)。

但或许是小地方的人更加纯朴吧,温尼伯人待人还是很友好的。街上行人本就不多,还常常能碰到问早问好的人,心情总是能保持不错的状态。到达旅舍的晚上,服务女生细致入微地向我推荐觅食的场所──实际证明也颇有帮助。在她的指引下,我穿过夕照下波光粼粼的阿西尼博依河(Assiniboine River),经由河畔一条静谧的林荫大道,绕到了相对热闹的奥斯伯恩大街上。周五的傍晚,很多人在这里的酒吧咖啡厅饮酒会友,我也在这里尝到很久都没吃到过的雪菜肉丝面了。

话说回来,在温尼伯长期居住,或许是很boring的一件事。在埃德蒙顿好歹还不时有很多节日作为调剂,温尼伯似乎连节日的气氛都有所缺乏。想想这里深处内陆,又靠近湖区(温尼伯湖就在附近,而东南便是五大湖区),冬天可能比西部的城市更加难熬,加上经济也欠发达,这样的城市长远的前景很难让人看好。

 

 

城市的几个亮点,我看当数马尼托巴省的议会大楼、位于红河与阿西尼博依河交汇处的The forks广场(虽说是个历史悠久的市场,但如今的规模也很有限,周末中午的时间,很多店铺都是虚位以待,或者关门大吉),以及传说中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团。

作为1870年第五个加入联邦的省份,马尼托巴省的议会大楼的历史却并不算十分悠久,直到1920年才正式开放。事实上,加拿大西部四省的议会大楼的建筑风格都有相似之处,即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巴洛克圆顶式建筑风格,这里头以BC省维多利亚的绿顶议会大楼为最早,大约1898年便建成开放,萨斯喀彻温的黑顶大楼和阿尔伯塔的黄顶大楼分别于1912年和1913年建成,最后才轮到温尼伯的这座灰顶大楼。今天这座大楼已经成为整个温尼伯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一座建筑了。

议会大楼前正中的草地上端坐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塑像,西面是纪念一战的战士像,东面是加拿大联邦之父G.E.Cartier的塑像,以及1870年马尼托巴加入联邦时,他所说的一段名言:“May the new province of Manitoba always speak to the inhabitants of the north west the language of reason, truth and justice”(希望新省马尼托巴永远都对西北地区的居民们说出合理、真实和公正的言语)。不过这一切都比不上大楼顶上那尊被成为金色男孩(Golden Boy)的镀金雕像。

我一共两次经过议会大楼,一次在白天,一次在晚上。在夜里,“金色男孩”闪闪发光。金色男孩的正式名字叫作“永恒的青年”(Eternal Youth),以希腊的信使之神赫尔姆斯(Hermes,也就是水星的原型)为原型,最初只是一尊铜像,由法国艺术家Georges Gardet雕刻而成。因为时值一战,雕像完成后,并没能马上运往加拿大,而是在船上搁置了许久,直到战争结束,才于1919年运抵哈利法科斯,辗转来到温尼伯。1940年以后,这尊铜像又经过多次镀金,成为议会大楼最亮的风景,镀金的总量大约有23.75克。


皇家造币厂(The Mint)

周六的早晨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议会大楼前几乎看不到行人,我又前往位于议会大楼东面的The forks广场,人依然少得可怜。于是,我决定驱车前往温尼伯城市东南的加拿大皇家造币厂(The Mint),探寻钱币制造的奥秘。

来造币厂的初衷,是想看一下与钱币收藏相关的物品。温哥华奥运会开幕在即,加元二十五分纪念币的出版流通也即将完成,我打算买一本奥运钱币收藏本,给我收藏的钱币们好好安个家,顺便再看看有没有我正收藏的美国硬币。因此一到造币厂,我便直奔纪念品商店,想象中商家总不会放过这些赚取收藏爱好者金钱的好机会吧。没想到让我大失所望,造币厂的商店除了卖一些纪念币精品外,很大一部分倒是销售明信片、钥匙串、文化衫之类的普通旅游纪念物。温哥华奥运会的纪念品专柜倒是有,却也是以挂件、背包、吉祥物毛绒玩具为主打(而且价格还狂贵啊),与纪念币有关的东西反而成了配角,甚至想买一本钱币收藏相关的手册,竟然也脱销得只剩了法语版(虽说读得懂法语,但感觉总是有些古怪,书价有不便宜,只得放弃)。唯有的几种藏品,都是以前在ebay上看到过的全套纪念币的Collector,包括两枚Loonie在内的纪念币都已经占好了位置,完全没有给收藏者“施展空间”的地方。我犹豫再三,还是买下了其中的一种,虽然花费不少,总不能让自己白来一趟吧。

本以为造币厂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钱币收藏品展出的,但没想到除了几个图片和多媒体结合的知识展出,整个一楼的展览大厅几乎乏善可陈。购票的时候,售票的小姐才告诉我这里的主要内容是由工作人员指引的造币厂环游,这个项目是可以预约时间的,我没有预约,所以就得等待半个多小时以后才开始的那一轮。我原先的计划是在造币厂转一下就走,或者在附近找个地方吃饭,这一来就只好再在纪念品商店周围转悠一会儿,而且找不着没有进食的地方(造币厂的旅游产业做得真是不怎么样)。

不过等待的时间里,我也在一楼展厅里学到了一点小知识。比如:

一分加币背面(枫叶的那一面)上的名字缩写是什么?K.G.,代表它的设计者G.E.Kruger Gray.我在看了这个问题后才意识到,所有的硬币背面都有设计者名字的缩写。比如一分和五分的K.G.,十分和二十五分的H(代表Emmanuel Hahn,这个H特别小,需要观察仔细才能找到),一元的R.R.C.(代表Robert-Ralph Carmichael),以及两元的B.T.(代表Brent Townsend,这个缩写,呵呵……)。

五十分加币背面的加拿大国徽代表哪四个国家?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国。五十分加币虽然现在已经不流通了,但是上面的国徽还是沿袭至今的。

十分加币背面的帆船bluenose,显示的是左舷(port)还是右舷(starboard)?左舷。Bluenose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斯科舍的一艘著名的双桅帆船,曾多次获得帆船比赛的冠军,bluenose这个词是新斯科舍人的昵称。实际上设计者在设计硬币图案时,采用了另两艘帆船作为背景,所以严格而言bluenose只是图案的一部分。

最后还称了一下我的价值。如果我是用一元硬币做成的,那么我只值8768.68加刀(汗颜,比我一学期赚的钱还少啊)。

半个小时还是过得挺快,我在一楼转完两圈,楼梯口就聚满了等待游览的人群,大约有二三十号人。一名负责导游的小姐一边介绍着背景知识,一边带着大家来到二楼的展厅门口。

加拿大一共有两家造币厂,一家在渥太华,一家在温尼伯。渥太华的那家主要制造各种纪念币(Collection coins),而我们每天使用的流通硬币(Circulation coins),则基本都出自温尼伯的这家造币厂。

二楼展览的部分都是厂房,涵盖了从模具制造到抛光分装的全部工序,我们只能通过一圈的窗户俯视。因为是周六,放假时间,造币厂除了少数几个加班的工人,基本没有投入生产,使得游览的过程少了几分味道。

基于安全考虑,游览过程严禁拍照,我无法把全部细节都记住,只记得硬币制造最关键也最费时的是图案设计和模具制造阶段。导游小姐还讲了很多图案设计的故事,甚至还有一些她道听途说的轶事。比如加元两元硬币Toonie的背面,一般人都以为只有一头北极熊而已,但好事之人却发现了至少两种别的动物:首先是把白熊的图案倒过来,四脚朝上,用手遮住身体部分,就会发现熊的脚实际上就是三只企鹅;再把图案逆时针旋转九十度,用手指遮住熊的脑袋部分,又可以看到一只霸王龙(T-rex)的头和上肢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面前。

除了制造本国硬币,温尼伯的造币厂还常常承担为其他国家制造硬币的任务,特别是南美和大洋洲的小国,我们在厂房里就能看到好几排制造斐济硬币的机器。可惜看不到机器们干劲十足的运转,否则厂房里还真的是热火朝天呢。

观看完硬币的制作工序,同时学了一些有关硬币的知识,短短四十分钟的游览就结束了。虽说没能在造币厂如愿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收获还是颇丰,受益不浅,在这里结束温尼伯之行,没有什么遗憾。


本文从互联网中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作者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本站将立即予以纠正。

评论

仅注册会员可以发表评论.
请登录或者注册

Powered by AkoComment 2.0!

< 上一篇   下一篇 >


WESTCA Technolog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美中文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Code powered by Mambo; Logo designed by Vivian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