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rrow 旅行游记 arrow 大温地区 Great Vancouver arrow Granville Island-都市与桃源只隔一条河 (冰凉原创)   加西网: westca.com | 网站大陆访问入口: 88tours.com
旅行游记最新文章
旅行游记热门文章

Granville Island-都市与桃源只隔一条河 (冰凉原创) 打印

站在夏天热烈的阳光下,鸽群从头顶喧哗掠过,孩子们在身旁欢快地嬉闹着,空气中充满了海水的腥气和浓烈的咖啡味道,而悠扬婉转的歌声,如同微风中飘散着的咖啡香味,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这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遗忘了的小岛,不着边际地停泊在繁华都市的对面,我漫无目的地在那些幽静的小巷里穿行,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与自在。
Granville Island其实不过是个小小的沙洲,占地只有十五公顷,位于温哥华的心脏地带。我们去的那一天正是中午,从Granville桥下纵横交错的马路边望过去,浅浅的海湾里泊着些私人游艇,旗帜般的风帆随意地斜倚在海面,旖旎的海岸线上蜿蜒着各色漂亮的别墅,海边的草地上,年轻的妈妈带着天使般漂亮的孩子们在追逐水鸟,眼前的景色带着典型的温城风格,又是一幅清新恬淡的水彩画。

小巷幽静,我们一边走一边随手翻看旅行手册:“穿过嘈杂狭窄的街道,来呼吸一下艺术的空气,你注视着的这个小岛,有着都市中无处可寻的魅力。”艺术和欢乐的气息是这个小岛特立独行的标签,这里有一家艺术学院,多家风格前卫的画廊,还有不少艺术家的工作室和一个小小的戏院。
我们在各条街道的手工作坊里游荡,有画画的、做餐具灯饰和水晶饰品的,还有各种陶艺、木雕、皮雕等工艺品店,一些店铺里贴着简单的招聘广告,注明要找有艺术感觉和气质的伙计。我在一款别致的水晶手琏前驻足,把玩了半天,最后看了看价格,要200加币(约1200人民币),又放下了。

小岛的尽头是一个临海的露台,我们坐在海边的石阶上晒太阳,看那些把房子建在海里的水上人家。女儿和刚刚认识的外国小女孩高声尖叫着 “Seeds、Seeds”,把手中的食物大把大把地抛向鸽子们,一会又在它们中间奔跑,引得鸽子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飞向天空。

来去小岛的交通非常方便,搭乘公车或小船刚朵拉都只需要两元加币。隔著一条窄窄的弗斯溪(False Creek),对岸就是Down Town 森林般的玻璃幕墙,色彩缤纷的刚朵拉往来其间,来来回回地接送着悠闲的游客。看来,从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到商业化都市,期间不过一河之隔。

残疾人的天堂

欢快的乡村音乐声吸引着我们向前。那是一个两条街之间自然形成的小广场,广场中间,两个白人小伙子一边弹着电吉他、一边忘情地歌唱。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他们的听众大多是残疾人。那些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脸上带着微笑,拍起手来轻声应和着,偶尔还有人摇着轮椅将硬币投在街头艺人面前的盒子里,这和我们在深圳经常见到的裸露着残疾处趴在天桥上的乞丐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音乐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街头艺人们的舞步也越来越有劲道,女儿情不自禁地走到空地上,摇摆着身体随着音乐跳舞。一位笑容明朗、眼睛明亮的中年残疾妇女冲我竖起了大拇指,直夸她的舞跳得好。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他们还特意请小伙子演奏了一首《茉莉花》。

事实上,在温哥华随处都可以看到残疾人,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逛街,享受阳光,衣食住行不存在任何“障碍”。公共汽车上有专为轮椅上下设计的踏板,公共建筑里有供轮椅进出的缓坡,门把手上有残疾人专用的电动按钮,卫生间里有供残疾人专用的蹲位,甚至连停车场里也有供残疾人专用的车位。在这个残疾人的“天堂”里,政府不仅提供他们所有的开销,连他们的抚养者也能得到相应的照顾。他们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笑脸,也有着同样的尊严。

歌声还在继续,所有的人都陶醉在音乐里,大家脸上温和的线条让那个下午在记忆中变得相当柔软。

享受花香的大巴司机

有深圳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做底色,温哥华的日子显得平静而悠长。我们搭50路大巴返回市区住的地方,在始发站,巴基斯坦籍的司机托尼热情地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温哥华的花最漂亮,你们可千万不要错过了。”

汽车沿着林间的小路行进,突然在一个小花园边停了下来,托尼站起身,笑着向我们摆了摆手:“我要下去闻一下花香,你们要不要一起?”

这举动要是在深圳,准得立刻遭到呵斥和投诉,可那会儿车上的几个人都在对着托尼微笑。

一盏茶的工夫,托尼回来了,他摇头晃脑显得非常满足:“香,真的很香,闻一下这香味一天的精神都会很愉快。”

这一天的确很愉快,我们下车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托尼也刚好交班。他看着我们有点迟疑的样子,马上反复地问我们能不能确认自己住在哪里,需要不需要他的帮助,直到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离开。有人说在温哥华只要一举起地图就会有人上来问“Are you lost?”,看起来这是真的。


去留之间

午夜12点,我们从朋友家回到住处,房东夫妇还在灯下赶着纺织厂里的活儿,窗帘夹子一样的东西摆满了一地,噼噼啪啪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这是一对中国富人寻常的温哥华之夜。房东夫妇是豪爽的山东人,四十多岁,原来在国内有自己的公司,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了儿子的前途,一家人办了投资移民,连根拔起来到这个“全球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从踏上这块土地的那一刻起,除了财富和年龄,其他如关系、经验、学历、语言等等一概清零。


夫妻俩很快就买了汽车、别墅,办起了家庭旅馆,但当房东的收入并不稳定,他们也不愿意坐吃山空,不过语言不好、年纪偏大决定了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工作机会。就这样,在温哥华呆了一年之后,他们找到了新移民中最普通的工作:房东陆先生在一家木工厂里锯木头,陆太太在纺织厂里做杂活。“在国内养尊处优惯了,开始的时候谁受得了这个?先别说累不累,脸上也觉得挂不住啊。可后来看看一起打工的都是些硕士、博士,也就没有什么不平衡的了。”


陆太太已经习惯了给房客们介绍情况,我问她英语进步大吗,她笑笑说:“没什么进步,我们这把年纪,本来就记不住,好容易学了几句,可周围都是中国人,我和谁说去啊。要是碰到老外吧也不好搭茬,总不能光问人家是哪里人、现在几点就啥也说不出来了吧。”他们仍然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吃中国食物、穿中国衣服、看中国DVD,白天里打了一圈电话,也都是说中国话的。她和我说自己其实挺想回国,温哥华实在寂寞,又不象在国内可以撒开手花钱,感觉着实不爽。可儿子刚上高中,留下他一个人怎么也不放心。过几年再回去吧,年纪已经老了,做生意的人脉也差不多都断了,“回去还有意义吗?”她问我。


我当然无言以对,相信去留之间选择的艰难,是让很多移民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第二天一早出发,在温哥华湛蓝的天空下,我们看见房东太太带着手套和遮阳帽,正在草坪上割草,路边停着她崭新的藏青色福特面包车,她的身后,是自家乳白色、两层楼的漂亮别墅。放眼望去,她的家是在一条长满了花树的小街上,那些点缀在繁花绿叶之间、风格各异的别墅,恍惚间让人觉得好象是童话里的房子——在很多人的出国梦里,这应该是比较经典的画面之一吧。不过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评论
很想家
发表自 游客 于 2006-04-17 00:33:40
:sigh

仅注册会员可以发表评论.
请登录或者注册

Powered by AkoComment 2.0!

< 上一篇   下一篇 >


WESTCA Technolog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美中文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Code powered by Mambo; Logo designed by Vivian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