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rrow 景点介绍 arrow 草原省份 arrow 漫步深沉的旧金山 关于嬉皮士的挽歌   加西网: westca.com | 网站大陆访问入口: 88tours.com

漫步深沉的旧金山 关于嬉皮士的挽歌 打印

  杰克逊广场应该是旧金山最能够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

  若是时间倒流到淘金热时期的旧金山商业区,矿主们在黄金大道和巴伦斯大街上称量着闪闪发光的金块,威尔士富国公司的四轮马车哗啦啦地驶进浩泰林广场的马廊里,在那个臭名昭著的时代,你走过那些狭窄的街道,穿行在不超过40英尺高的建筑物之间,满目看到的都是写着“停尸房”、“魔鬼厨”的名字的酒馆,听着吱吱作响的舞台上舞娘们的踢踏舞声,提防着舞厅里声嘶力竭的歌手是否正在观众席上掏你的钱包,那时辰,不管你是当地人,还是带着梦想到来的淘金者,恐怕都会在这里呻吟起来。

  躲过了1906年大地震和大火劫难的建筑群,如今仍旧本真地还原着那个年代,这座城的容貌。

  金子,这里有金子!

  1847年之前,没有人会想到,一块距现代文明相差甚远的小殖民地会在两年间从500人猛增到2万人,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1947年,建设中的旧金山社区需要大量的木材,木匠马歇尔受雇在位于内华达山脉脚下的科伦玛附近的美国河上建立了一座木材加工厂。1948年,与墨西哥的战争结束后,美国接管了加利福尼亚州。但在条约签订的前几天,发生了改变加利福尼亚之后命运的事件。

  1848年1月24日,马歇尔在检查加工厂的下水道时,忽然发现水里有什么东西在闪闪发光。“我把手伸进去,把它拣了起来,”他说:“它使我的心怦怦直跳,因为我确信它是一块金子。”发现金矿的消息报道在旧金山的报纸上,很快,探险家布兰南率领一组200人的摩门教徒到达该地,并迅速成长为企业家。5月的一天,他在穿越普茨茅斯广场时,手中拿着一个装满金块的小瓶,大喊着:“金子,金子!从美国河中淘到的金子!”一时间,旧金山人倾城而出,所有健壮的男人都匆匆奔往矿区,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开始了。而布兰南早已经在散布淘到金子的消息之前,就在矿区开设的商店里储备了矿工们将会需要的一切设备工具,在人们拿空了城里所有的镐头和铁锹之后,高价出售给那些充满希望的淘金者。

  1849年,成十万计的梦想发财的人们向加利福尼亚涌去。“金子,金子,从美国河中淘到的金子!”这一念头鼓舞着他们横越大陆,穿过高山和沙漠,在沿途点亮数不清的营火。还有人冒着染上黄热病的危险,挤在拥挤不堪的轮船上,绕过合恩角或穿越巴拿马运河,从水路到达。海岸边比比皆是的弃船组成了桅杆的海洋,并被拖上岸做了仓库。

  淘金者中大约有一半是美国人,另外的一半使旧金山成为了世界都市。墨西哥、智利、德国、法国、爱尔兰、夏威夷、中国、意大利,人人都想从这黄金梦中分一杯羹。这种多元文化如今仍是旧金山的显著特征,也成为了1849年淘金热的有力见证。

  天然金块刚开始很容易从河中采到,甚至有人声称一天就能采到5磅的金子。当表层的金子被淘尽后,人们开始用洗矿槽和过滤盒子在较深的砂石矿里采集,到了1852年,深层矿砂中的金子也被淘尽,进一步的开采需要多方联合投资,这也使得很多怀着发财梦的淘金者最终沦为劳工。木头和布建造的房子、海风、鲸油灯、用来照明取暖的炉子,使旧金山遭受了6次大火的袭击,市民们开始用更加坚固的砖块石头重新建造这座城市。叶布海湾被垃圾填平建成了新的金融区,银行、教堂、戏院、马拉街车,这个边陲小镇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
这一切,都堆积在淘金热中牺牲的累累白骨之上。

  艺术的冒险家和质问者

  布兰南在1847年就创立了旧金山最早的报纸——《加利福尼亚星报》,后来与竞争对手《加利福尼亚人》合并为《阿尔塔加里福尼亚报》。早期的报纸由手动印刷机印制,看不清楚也是常有的现象。偶尔新闻纸短缺的时候,报纸会印刷在任何一种可以买到的替代品上,中国的茶纸、棕色马尼拉纸,都曾经充当过旧金山的新闻载体。

  旧金山的多民族特色

  1852年,《黄金时代》正式发行,作家们在上面发表文章锻炼手笔,并先后出现了不少闻名遐迩的大家。擅长浪漫写法的哈特的《咆哮营地的幸运儿》使其名声大振,诙谐幽默的马克·吐温以西部旅行游记《艰苦岁月》确立了自己早期的名声。旧金山的文学界包括从年轻时就开始追求冒险的杰克·伦敦,他的50多部小说已经开始触及社会问题。旧金山似乎是个鼓励艺术冒险家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的地方,这个城市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这种思考方式一直延续着,在20世纪50年代,卡鲁雅克写了《在路上》一书,传播了“垮掉的一代”的理念:在宽阔的马路上闲逛,参加晚会,憧憬美国文化有更广阔的前景。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不羁的青年们过着简单的生活,穿着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社会义务。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杂乱无章甚至语言粗糙。其代表作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的《裸体午餐》甚至因为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

  许多垮掉的一代也因为经济原因居住在旧金山。1934~1936年的大罢工令手工业者的工资上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青年人工作四个月或两个月,就可以赚到足够付房租和吃饭的钱,艺术家可以继续从事艺术和写作,等待下一次捉襟见肘的来临。这座城市像一个电影明星一样悠闲而又倍受青睐。以旧金山为背景的电影超过了500部,甚至在60年代,电影配乐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旧金山乐队录制。该乐队中的很多成员来自于阿什伯利区的佩花嬉皮士和吸大麻者。旧金山音乐成了电子迷幻音响摇滚乐的代名词,使用LSD迷幻药和其他迷幻品让乐队演唱的时间越来越长,伴随着令人产生幻觉的灯光,电子音乐的回音效果增加了这种迷幻的感受。

  黑特·阿什伯利的平和与暴躁

  在黑特·阿什伯利地区步行,沿着黑特街向东走,你仍旧还可以看到身披彩妆,头扎束带,敲着手鼓的嬉皮士们。也许会有乞丐走过来对你说:“我需要一张去印尼的票,那样我就可以为耐克公司工作,每周赚33美元。”若是你拒绝他如此伟大的梦想,他会骂:“你糟蹋了我的一整天!”顺便加上一些以F打头的字眼。

  60年代末,嬉皮士的表演出现在流行歌曲中,这也使他们的思想通过音乐的方式更加耳熟能详地表现出来。

  唐人街一瞥
  
  因为旧金山市所提供的奖金,黑特区修复了以往的维多利亚式房屋,安妮女王式的建筑风格再加上造型夸张的艳俗装饰物,组成了一个做作却极为特别的区域。在对整个美国产生震撼之前,嬉皮士年代对社会的地震般的强烈摇撼便发生在这里。

  推崇无政府主义的嬉皮士们的观点——所有货物都应该是免费的,就曾经在黑特·阿什伯利地区的一家商店里推行,在店里,没有金钱的流通,顾客们随意拿走物品。1965年的《旧金山观察者》报道“这是一群年轻的追赶时髦的人”,男孩都蓄着长发,女孩子穿着二手店里买到的维多利亚蕾丝花边的丝绒衣服,人人都披挂着印度彩色念珠,擦薄荷油,不断试验新颖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

  一张被查禁的唱片《性、麻醉剂和粗鄙的刺激》描绘了嬉皮士们的理想主义——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生活,以大麻、致幻剂以及性解放为中心的随心所欲。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致幻剂实验,在传单上问道:“你能通过酸水(致幻剂)的测试吗?”但是1966年的10月,加州开始禁止使用致幻剂,这使嬉皮士们陷入了非法的境地。1967年1月,成千上万手捧鲜花的少年聚集在金门大桥的马球场地,发起了“人道聚义/所有反主流部落的大会合”活动。黑特街成为了美国嬉皮运动的发源地,从春假后到十月份,超过十万的无拘无束的年轻人涌到这里,踩着迷幻摇滚的节奏,向人们昭示反传统、反越战、争和平、争平权的理念,将黑特·阿什伯利区变为表演的场地。这场聚会的口号是“审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自由爱与公社式的生活成为强调的重点。令人惊异的是,旧金山市的警察局长首先将“爱的一代”这一称呼加在了嬉皮士身上。

  那个夏天的旧金山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试验品,被称为“爱之夏”。街头有人提供免费的住宿和食物,医学院的学生提供免费诊所,律师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嬉皮士们骄傲地在黑特·阿什伯利宣示着他们的价值体系,被称为嬉皮士赞美诗的《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一曲将少男少女们对嬉皮士的期待推向了极致。他们自称为“花童”,希望大家头戴鲜花一起享受生活。不管打扮得多么怪异,这些在地上赤着脚晒太阳的人们手里拿着熏香,全都面露微笑,态度平和,显示着这一场爱之夏的美好。

  理想的光环之下,暗流始终没有停止涌动,光明与黑暗永远是互相冲击的一对,嬉皮士们的自由始终伴随着迷幻药和大麻,这种纯情与智慧终究会被毒品和滥交所玷污。忠诚的追求者之外,流浪汉、精神错乱者、贩毒者以及暴力犯罪使露宿街头的嬉皮士们的优美音乐走了调,随着10月的来临,“爱之夏”终于走到了尽头。在10月的“嬉皮士之死”大游行中,嬉皮士们烧掉了一具标有“爱之夏”字样的灰色棺材,棺材里装满了嬉皮文化的信物,橙子皮、孔雀毛、十字架和大麻味的饼干……这场神话、再也不能重现的乌托邦至此画上了句点。

  爱与和平
  
  爱之夏留下的并不只是甲壳虫乐队的老歌,正如淘金运动遗留的并不只是财富拥有者。美国社会对于不墨守陈规的做法有了更大的包容力,对于妇女、同性恋者以及少数民族的开放程度也越加扩大。20世纪70年代,旧金山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次将城市选举公开化的地区,旧金山仍旧是那个充满了活力的,商业、艺术、旅游和反世俗精神愉快共存的城市。

  每年夏天,仍旧有寥寥不多的老嬉皮们会回到旧地凭吊,搜索年轻时代的心灵,找寻那个世外桃源还依稀存在的影像。

  在物化的世界里,我们能够有足够的音乐和影像去回忆起一场田园牧歌,这对于历史来说,是一场关乎爱与和平的幸运。

(转载:乐途游民部落)


本文从互联网中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作者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本站将立即予以纠正。

评论

仅注册会员可以发表评论.
请登录或者注册

Powered by AkoComment 2.0!

< 上一篇   下一篇 >


WESTCA Technolog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美中文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Code powered by Mambo; Logo designed by Vivian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