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rrow 特色栏目 arrow 旅行游记 arrow 加拿大东部 East Canada arrow 蒙特利尔印象三日   加西网: westca.com | 网站大陆访问入口: 88tours.com

蒙特利尔印象三日 打印

初到蒙特利尔,陌生,孤独,疲惫,阴冷,这些都本不是令人愉快的感受,便成了更不令人愉快的组合。在多伦多被照顾得太好,一下子落差很大,坐在蒙特利尔难得一见的Tim Hortons里喝着热汤,流着眼泪便是很自然的事了。这不是蒙特利尔的错。

French, French
如果你没有去过巴黎,蒙特利尔的法式情怀可能会让你一见倾心;如果你去过巴黎,至少蒙特利尔一开始不是个会让你很兴奋的地方。我去过巴黎。在巴黎,我这个不懂法语的人没有感到不自在。在蒙特利尔,当the Bay (加拿大最大的连锁百货之一)变成了la Baie;当我对着subway的法语三明治种类无从下手… 我感觉被类似法语的什么东西淹没了。在以往的旅行中,我从不害怕一个陌生的城市,一种陌生的语言。只是在这个北美城市我没有准备好。

我总是相信第一印象。不存期望和幻想,是一种不错的并且安全的生存态度。我对自己说我能照顾好我自己,我也可以试着抛开我的偏见,透过它的傲慢看到些别的什么,也许我们能很好地相处。尝试接近与倾听,发现蒙特利尔人其实是bilingual的。你在街上偶尔听到两个人的对话,没错,说的是法语,一会儿转而成为英语了,然后又是法语,这种随时随地的语言切换方式即便非蒙特利尔独有,恐怕也只有蒙特利尔人能够运用得如此自如。

我住的B&B在蒙特利尔老城,我没有记住它的法语名字,但记住了我的房间名称叫作”Fugue”(赋格)。它所有的房间都是以音乐曲式命名的。巴赫最后的作品就叫”赋格的艺术”,而演绎巴赫赋格作品最具层次和魅力的是加拿大天才,怪异,神秘而带神经质的钢琴家Glenn Gould。我给了自己一个来加拿大住叫“赋格”房间的解释。这种牵强大概是独自旅行的人才会有的天马行空和自圆其说吧。房间很可爱,不过不是用来听的。房间在顶楼,房顶是斜的,但没有阁楼般的局促,天窗可以用来遐想发呆。床铺得软软的,映着橙色吊灯的光,泛着橙色的安逸和温暖。同样安逸温暖的是另一个 ”B” -- 厨房和它的早餐。每天早上新鲜出炉的法式羊角面包和咖啡的香味是早起的理由,也是每天我精神抖擞到处瞎逛的能量来源。

说到食物,我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为了生存,一种满足诱惑。我对美食没有特别的爱好,不需要特别取悦我的味觉,仅为维持生存这一需求倒也使旅行变得容易。然而不得不说,对美食的好奇心的欠缺可能错过许多乐趣,在蒙特利尔我差点错过了poutine,一种酱汁奶酪薯条,蒙特利尔到处可见的平民美食。我想法国人可绝不会大肆渲染对薯条的热爱,即使炸薯条被叫做“French Fries”。同样崇尚美食的蒙特利尔人居然疯狂地热爱炸薯条,起初我有点不屑。然而那种丰满肥美的感觉使我突然意识到享受poutine,实则是在享受食物带来的纯粹的快乐。无关食材的稀有,烹饪的技法,甚至可以对惊人的卡路里视而不见,蒙特利尔人在poutine这个主题上开始显露北美人的“粗犷” 了。

借宿老城区,参观老建筑的一大好处在于能让觉得自己觉得还年轻。蒙特利尔老城据说曾有幽灵游荡。幽灵的传说总能吸引人,尤其是在哈里波特泛滥的年代里。游荡在幽灵曾经游荡过老城区的鹅卵石街道上,街道两旁有很多店铺,和欧洲很多古老小镇一样,几乎每个店铺前都挂着醒目而别致的招牌,告诉你这家店是卖什么的。老城中心有一个以蒙特利尔的发现者命名的St. Jacques-Cartier广场。广场呈斜坡状,眺望着老港口,一端是喷泉和纪念碑,两边是餐馆和咖啡馆。露天画摊展示的是水彩的蒙特利尔印象,街头艺人演奏着手风琴,旋律分明是那首最法国的"La vie en Rose" (玫瑰花般的生活),弥漫开来,让人感觉不小心呼吸了巴黎的空气…

几步之遥的市政厅矗立在那儿静静守护着St. Jacques-Cartier广场。其受人瞩目的我想并不是它的绿色青铜屋顶,绅士般稳重优雅,而是1967年戴高乐总统国事访问期间在市政厅的阳台上振臂高呼的那句著名的"Vive le Quebec libre!"(万岁,自由魁北克)。他的这一言论在魁北克人心中激起的是怎样一种波澜,我想至少这已不仅仅是用法国情结可以解释的了。

值得一提的颇具大家风范的Bonsecours市场。迷人的银色拱顶,夕阳下变身悦目香槟色,阴雨天则孤傲得晃眼,几百米以外甚至更远都可能被其魅力蜇到。这座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显然不是我见过的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建筑,但我感觉到了建筑带来的愉悦。这使我在旅行中第一次产生“我的”建筑的概念,well,那以后一定会有“我的”餐馆,“我的”街道,甚至“我的”城市… 我为这一妄想窃喜。我在“我的”市场的画廊里流连忘返,挑选了一些精巧的装饰画。我喜欢那些色彩鲜艳大胆的点彩风景作品,有不少是描绘魁北克城的,城墙,城堡,一个更具古老法国传统的地方。

这里也有座叫Notre Dame的教堂,是老城区的瑰宝。我曾一度以为”Notre Dame”唯巴黎圣母院独有。我不禁想是不是巴黎有的都可以在蒙特利尔找到一个副本呢? 不过巴黎没有Celine Dion。Celine Dion在这座教堂举行的婚礼。

Je me souviens
蒙特利尔及整个魁北克省的汽车牌照上有一串文字“Je me souviens”,是法语”我记得”或”我不会忘记”的意思。“我记得”?是一种自豪,一种怀旧,一种承诺,而或者是一种警告?我不明白。我能读到的是魁北克人近似顽固地坚守并坚持着它的故事和移民文化。西岸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每辆汽车牌照上很直白很自豪地写着”Beautiful British Columbia"。我曾很欣喜这一小小发现,因为很打动我。比起西部人的务实质朴,蒙特利尔人显得独树一帜。

蒙特利尔人的独树一帜表现在许多地方。比起多伦多人的谦卑,守规矩,蒙特利尔是自以为是的。街上不时可以看到行人穿越红灯,连贼鸥都摆出一种征服者的架势在闹市区英王爱德华七世铜像的头顶上肆意排泄,被我逮个正着。看来这羽贼鸥多半也是法国后裔…

蒙特利尔的建筑风格不很鲜明。皇家山(Mont Royal)一带的房屋倒是很有特色。有皇家山名称在先,这座城市以此得名。皇家山地区很有"SOHO"气息,多彩的房屋,漂亮的户外锻铁楼梯,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如此。比起纽约许多建筑外的消防楼梯,这里的楼梯本身就是艺术了。这场不落幕的精彩的户外楼梯show,其来历还要追溯到十九世纪,当初蒙特利尔人为了应付政府要求多留出门前绿地想出的对策,既释放了室内空间,又成就了现在的独特风景。蒙特利尔人把楼梯挪到了街上,同时也把他们的 “streetwise”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象在多雪的蒙特利尔,这些户外楼梯在冬日白雪的覆盖下几乎是隐形的,岂不是很美妙?

皇家山公园是一览蒙特利尔全景的最佳去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者的另一杰作。其地势和位置让人不禁想到巴黎的蒙马特高地。与蒙马特高地的人文气氛不同,皇家山公园呈现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个属于加拿大的季节,红色,橙色,黄褐色,金黄色… 所有那些属于秋天的色彩倾巢而出游行狂欢。这种热闹刚刚好,满目没有因为太过浓烈而不真实,反让我怀疑起我的存在的真实性。人们慢跑,溜狗,骑车,野餐,在其中时隐时现;松鼠花栗鼠们旁若无人地顽童般追逐嬉戏,有时又象家养小宠物乖巧地咀嚼坚果午餐… 俯瞰蒙特利尔城,成群的高楼大厦镶嵌着新歌特式的教堂,布局稍显杂乱,倒也错落有致。远处流淌着的圣劳伦斯河,让人突然醒悟到蒙特利尔其实是座岛。日落时分,整个蒙特利尔被染成金色,柔和而浪漫,这是真实的蒙特利尔,还是被PS了的蒙特利尔,谁在乎,just enjoy!


出于对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意,特地去参观了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场馆。76年的奥运会是蒙特利尔人心头永远的尴尬。一个当时的伟大设计,受糟糕的建设所束缚,那个当初设计成能像伞状打开,又可以像伞状收拢的天顶从来也没能活动过。这个岿然不动的天顶,这个"Big Owe"的大笑话让蒙特利尔人背负了整整三十年的债务。据说这还是世界上最高的斜塔,至少蒙特利尔人是这么认为的。总得找出点什么卖点吧,总得向着积极的一面吧,这又是蒙特利尔人的可爱之处。这个命运多舛,是非不断的”大白象”,永远是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在大理石奥运冠军榜上,我找到了当年名震一时的年仅十四岁的体操名将科马内奇的名字,恐怕是我对那届奥运会仅有的认识了。那是一个远去的年代。就运气而言,蒙特利尔有点“生不逢时”。

有时我问自己,一个旅行者对一个访问城市能了解多少? 我对呆了三天的蒙特利尔能了解多少? 这个城市不会在乎你一个闯入者,但是我在乎作为一个闯入者的感受和判断。不会很深刻,会有偏见,琐碎记忆,可笑描述不妨碍我将其付诸文字的愿望。我想如果一个城市有自己的星座的话,那蒙特利尔一定是双子座的。法国移民文化的传统和魅力与蒙特利尔人不同于其他北美人的生活态度构成了唯蒙特利尔独有的双重特质。 Jean-Paul Riopelle广场水与火的喷泉;绵延数十公里的同样繁荣庞大的地下城;从街头杂耍到娱乐产业,继承传统并颠覆传统的太阳马戏… 我的天,犹如当白天遇到了黑夜。我曾看到有文章称这个城市为”拥有博士学位的脱衣舞女”,恐怕是对这种双重特质的最极端最另类的描述了。我突然想到,一个典型的“法裔加拿大人”,还能比这更贴切吗?


本文从互联网中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作者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本站将立即予以纠正。

评论

仅注册会员可以发表评论.
请登录或者注册

Powered by AkoComment 2.0!

< 上一篇   下一篇 >


WESTCA Technolog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美中文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Code powered by Mambo; Logo designed by Vivian Sun